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刘铁梁教授“实践民俗学:文化主体性反思”学术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0/12/22 访问次数:

12月18日下午15:30,受公司民俗学研究所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铁梁作了题为“实践民俗学:文化主体性反思”的学术报告。本场讲座由公司胡燕教授主持,公司民俗学、社会学专业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在逸夫楼6041会议室到场聆听。

   刘铁梁教授首先阐释了实践民俗学的定义,强调要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一切作为与建树。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民俗学:文化主体性反思”这个话题:第一,民俗是最能体现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对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民俗学中的“民族”“群体”“个人”等概念进行了比较和讲解。第二,刘教授提出了中国民俗学对“民族”“民间”“民众”的发现,介绍了顾颉刚、周作人、钟敬文等学者对民俗学立足点的见解和观点。第三,刘教授阐发了对于“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的观点与看法,强调民俗学由关注“文化”向关注“实践”的时代性转变,通过具体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面对当下社会极具变化、异彩纷呈的社会事象,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民俗实践,极具启发性和反思性。

胡燕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彩点评。她指出,“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贯穿刘铁梁教授讲座的核心要义,这一观点有助于深入探讨当下民俗学学科的主体性研究定位问题,从民俗主体视角出发,推动民俗学研究范式转向,为今后的民俗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据悉,刘铁梁教授长期从事民俗学理论、村落民俗志、乡村民间自治组织与仪式行为、民间文学等研究,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长期坚持身体力行的田野调查,注重进入当地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了解和发现不同地方、群体的生活文化传统及其创新表现。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影响广泛,曾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文/郑慧鑫  图/王静)